探访三亚古墓葬群:深“藏”地下一米多深地上种着瓜菜
栏目: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08-26
     这两天,三亚市崖州区拱北村格外热闹,十里八村的村民也纷纷赶来“看热闹”,大伙都在传:村里

  

探访三亚古墓葬群:深“藏”地下一米多深地上种着瓜菜

  这两天,三亚市崖州区拱北村格外热闹,十里八村的村民也纷纷赶来“看热闹”,大伙都在传:村里挖出了“宝贝”!

  原来在该村的“多坟山”发现了一处古墓葬群,经海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初步判断,该古墓葬群年代大约在明代到清初时期,是海南省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古墓葬群。

  4月26日,记者在文物专家的带领下,探访了该处古墓葬群,古墓深埋地下一米多深,地上是耕地,村民种着各类瓜菜,古墓葬群规模之大、数量之多,为海南省罕见。

  当天上午,记者来到崖州区拱北村,被警戒线围起来多块古墓现场围了不少村民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围在一起讨论着,有不少是从附近村子赶来的村民,“听说这里挖出了古墓,从来没听说过,过来见见世面。”

  古墓葬群距离三亚宁远河约300米,位于拱北村的“多坟山”,说是山,其实这里并非山地,而是一处平坦的耕地,上面还种植着大片大片的玉米、香蕉、豆角等瓜菜。四季轮种,玉米丰收后留下的干枯秸秆依稀可见,这段时间村民正在平整土地准备下一轮耕种。

  “真是奇事!我家世世代代在这里种菜,想都没想过下面还有古墓。”一大早,村民老陈也跟着邻居到这里“看热闹”,他家的地里还种着豆角,“我小时候听爷爷说过‘多坟山’有坟地,但是从小到大谁也没有见过墓碑,大家也就当是传说,没想到真有古墓。”

  拱北村党总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云天柱说,发现古墓葬群到现在已经四天了,这对村里来说是一件大事,该村安排联防队员每天四班倒在现场轮流值守,白天两人,晚上三人,就是保护古墓不被破坏。

  随后,记者跟随崖州区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顾问何擎国进入古墓葬群,从现场的墓地可以看到,每一座古墓都是用长形的青砖或红砖砌成,各个古墓的砖头摆放形状也不太一样,有的是三块砖平行,两边低中间略高;有的是中间两砖呈拱形而砌,略凸起,两边低平。

  据了解,海南省博物馆考古队于4月24日上午来到现场进行勘察,初步判断该古墓葬群年代大约在明代到清初时期,已出来的有五块地共40多座墓。

  “可以初步判断,这些古墓的主人都是汉人。”何擎国告诉记者,根据古墓的建造风格,特别是用砖块砌成这一特点,这些古墓的主人应该是汉人,因为根据墓葬习俗可以了解到,少数民族的古墓大多是用木头覆盖而成。

  有人猜测古墓葬群规模这么大,会不会是古代军队的墓地?何擎国推翻了这个说法,“如果是军队,古墓会相对平整。但从现场已经出来的40多座墓来说,大多是没有规则的,也没有统一的风格。”

  根据考古队的初步判定,这个古墓葬群属于明代到清初时间段的,古墓葬群被沙土掩埋在一米左右的深处,根据省里的意见,目前在海南省发现的古墓葬群之中,这块算是规模最大的。

  据崖州区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李德俞介绍,4月23日下午该部门接到村委会的电话后,他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情况,辖区派出所也安排了人员到现场,部门负责人也及时把情况上报到海南省博物馆,第二天考古队就赶到现场勘察。

  何擎国表示,该古墓葬群的发现,对于研究崖州当地文化、民俗、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。如果进行挖掘考古,可以从陪葬品、墓室规格、出土器物了解到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和习俗,为研究明代和清初的历史、民俗、葬俗等都会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。

  目前,海南省博物馆考古队正在编制“多坟山”古墓葬群勘察报告,并按规定上报相关事项。下一步将根据省里部门的相关意见,或开展抢救性挖掘或进行遗址回填保护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